海岸草本植物细根、叶片功能性状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植物根、叶是对环境敏感性最高的器官,探究根叶功能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有助于揭示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状况及其对环境的适生策略。为探讨沿海植物的适应策略,该文以平潭岛砂质海岸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由海及陆设置了3个距离梯度,选取6个叶功能性状和5个细根功能性状指标,分析海岸植物叶片与细根功能性状及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根、叶功能性状变异系数幅度在潮间带最小,在距高海潮线30~60 m的梯度上最大。单叶面积、叶磷含量、根平均直径、根组织密度、根磷含量随着由海到陆的距离增加呈上升趋势; 叶干物质含量、叶组织密度、比根长、比根面积呈下降趋势。(2)植物通过性状组合,在生长与防御间进行资源分配的权衡,表现在叶性状间、根性状间以及根-叶性状间具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在地上-地下对应性状中,叶厚与根平均直径、叶磷含量与根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比叶面积与比根面积、比根长,叶组织密度与根组织密度均未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3)土壤因子对海岸植物功能性状变化的解释度为52.05%,其中土壤含盐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土壤含水量、电导率、pH值。总体而言,在恶劣的海岸环境下,由海向陆土壤含盐量、电导率、含水量及pH值逐渐下降,整体为低磷高盐碱,植物表现为不同的生存策略:距海近的植物采取“叶片资源保守型、根系资源获取型”策略; 距海远的植物则采取“叶片资源获取型、根系资源保守型”。该研究结果为了解海岸草本植物对环境梯度变化的响应机制和适应性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同时也利于通过分析土壤等环境特性按梯度筛选栽种适宜的物种,促进海岸植物的恢复和保护。

相关新闻

  • 云南彝族地区不同城镇化水平区域的古树遗留特征

    云南彝族地区不同城镇化水平区域的古树遗留特征

    古树是指树龄在 100年以上,因受人类文化影响而保存下来的自然资源,被誉为“绿色文物”是学者研究区域植被和民族文化变迁的重要依据。为探讨城镇化发展对区域古树遗留特征的影响,并探明城镇化发展,民族文化与古树遗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建立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角度出发的古树保护方案,该文以云南省彝族的主要聚居地楚雄市坝区为研究对象,对形成城镇化水平梯度的7个乡镇开展古树资源调查。结果表明:(1)楚雄市坝区有古树16科22属26种 301株,其中黄连术,侧柏和云南山茶古树合计超过总数的 75%。(2)城镇化…

    短视频 2024年11月28日
  • 基于解剖学的花叶类玉兰光合特性研究

    基于解剖学的花叶类玉兰光合特性研究

    为揭示花叶类玉兰光合特性成因,该研究以花叶类玉兰的全绿叶,花叶和全黄叶为试验材料,从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叶片解剖结构、光响应曲线等方面探讨3种类型叶片的解剖结构与光合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花叶类玉兰的黄色叶斑是由叶绿体结构异常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而形成的叶绿素型叶斑(2)花叶类玉兰黄色区域类囊体结构异常,ATP合成受阻,阻碍了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3)解剖结构显示,全绿叶栅栏组织发达,叶绿体完整性和色素含量均高于花叶和全黄叶,净光合速率较高。(4)全绿叶和花叶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存在显著…

    短视频 2024年11月27日
  • 络石藤与地瓜藤抑制NO活性及差异性化学成分研究

    络石藤与地瓜藤抑制NO活性及差异性化学成分研究

    络石藤为药典记载的常用中药,而地瓜藤在民间部分地区用作络石藤。为明确两种药材抗炎活性及相关化学成分间的差异,初步探讨其可能的药效物质基础,该研究通过检测不同浓度络石藤与地瓜藤醇提物对RAW264.7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采用Griess试剂法测定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上清液NO释放量,利用UPLC-Q-TOF-MS/MS技术对络石藤与地瓜藤醇提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元统计学中的OPLS-DA模型鉴定两种药材的差异性化学成分。结果表明:(1)两种药材皆具有一定的NO抑制作用,络石藤…

    短视频 2024年12月2日
  • 中国石斛属(兰科)植物新资料

    中国石斛属(兰科)植物新资料

    在西藏开展兰科植物资源调査过程中,发现了2种石斛属(金石斛组)物种,通过文献和标本的查阅之后,分别确定为麦氏金石斛和西藏金石斛,两者均为中国首次记录。其中,麦氏金石斛与流苏金石斛近似,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唇瓣中裂片边缘全缘,中裂片县2条纵脊,并仅延伸至唇瓣中部,先端凹:西藏金石斛虽然植株与狭叶金石斛近似,但该种花很小,萼片和花瓣不具紫色条纹旦唇瓣长达 1.4 cm,侧裂片三角形,花期时容易区分。同时,该文还提供了该2种石斛属植物详细的形态特征描述以及解剖图版等资料凭证标本保存于西藏农牧学院标本馆。该…

    短视频 2024年11月28日
  • 漓江水陆交错带不同植被类型及其土壤养分变异规律

    漓江水陆交错带不同植被类型及其土壤养分变异规律

    为促进水陆交错带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在典型样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Pearson 相关系数法和冗余分析法研究了漓江水陆交错带不同植被类型下的植被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土壤养分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砾石滩、草地、灌草地和疏林地)的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均有显著差异。随着水淹时间的减少,水陆交错带由分布零星草本植物群落逐渐演变为草、灌、乔植物群落,植被物种α多样性和植被覆盖度呈逐渐增加趋势,在砾石滩最低,在疏林地最高。(2)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差异。随水淹时间的减少,土壤…

    短视频 2024年11月27日
  • 海南中部山区到东部沿海区域植物区系比较研究

    海南中部山区到东部沿海区域植物区系比较研究

    海南岛地形中高周低,从中部山区到东部沿海平原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及历史上人类干扰程度的不同,因此植物区系组成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为探讨植物区系组成的变化与保护区的次生性、面积及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关系,该研究采用样方和样线调查法,对海南岛中偏东部会山保护区进行物种调查,并结合该团队以往调查的中部五指山原自然保护区(现属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东部非沿海的白石岭保护区和东北部沿海的铜鼓岭自然保护区的数据,对4个保护区的植物区系组成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五指山、会山、白石岭、铜鼓岭保护区分别分…

    短视频 2024年12月2日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公众号
公众号
在线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