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管理体系建设探索(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管理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管理体系建设探索

张 晔,黄云勇,居晨玉,马江权

(常州大学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江苏常州213100)

1、高校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管理现状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修订法律法规及出台多项文件。高校实验室安全受国家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管理,根据相关法律及部门规章,高校要建立完善适合学校实际的实验室分级标准,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实验室,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实验室安全。

国内高校已在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方面做出一些探索。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方法可以分为综合评价法和直接定级法两类:综合评价法根据危险源的危险程度对实验室进行评分,不同分值对应不同安全风险等级;直接定级法是事先确立好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标准,然后根据实验室危险源情况直接划定相应的安全风险等级。

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仍然存在一些难点。①制度落实不到位。虽然国家、地方和学校已经出台相关文件,但落实不及时、落实不到位、落实打折扣等现象时有发生,最终导致制度流于形式。②标准制订困难。不同高校、不同学院、不同课题组情况千差万别,难以适用统一的标准,各高校只能摸索前进,制订合适自身的标准。③人为因素干扰实验室分级工作。由于不同危险等级实验室施行差异化管理,因此在实验室风险等级认定时,实验室相关人员往往会出现逃避心态,希望能够降低管理标准或躲避检查,导致评价过程和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④信息化程度低、调整缓慢。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虽施行动态调整策略,但调整周期短则一学期、长则一学年,同时在认定或调整过程中信息化程度不高,仍使用纸质材料层层收集审批,导致安全风险分级工作效率底下。

2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体系的构建

常州大学拥有教学及科研实验室900多间,其中化学类、机电类实验室占比较多。我校基于危险源辨识、实验室分类、风险评价,利用实验室安全综合管理系统收集实验室相关信息,系统根据既定标准自动研判实验室安全风险等级,并对不同等级实验室施行差异化管理。

2.1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标准建设

2.1.1 科学统筹规划,合理设计标准

我校在设计分级标准时,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和兄弟院校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经验(表1),同时结合我校化学类、机电类实验室较多、危险性较大的特点,采取就高、从严的原则,科学统筹规划,合理设计标准。

严格的分级标准可以避免实验室出现安全隐患。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2022年)》中,以实验室面积50㎡为标准,明确了存放危险化学品总量的原则,各实验室应按面积比核算。我校在实践中将存放量按60㎡核算,降低了单位面积允许存放危险化学品的最大存量,进一步降低实验室的安全风险。

直接定级法在操作过程中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评估方法。定性评估只考虑相关危险源有没有出现,这种方法方便操作、运行简单、结果直观明了,但没有考虑到高校实验室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存在“一刀切”的弊端。定量评估根据危险源存量或用量进行评估,具有科学有效、安全准确、因地制宜的特点,可有效避免“一刀切”现象,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因子难以合理量化。我校在保障实验室安全的前提下,为方便师生开展科学研究,采用定性加定量结合的方式,依据就高、从严的原则,设计分级标准。对于危险性相对较高的危险源,采用定性评估的方式,如对存放或使用易燃、易爆、有毒、腐蚀危险气体的实验室,直接核定为I级安全风险实验室。考虑到我校化学类实验室较多,如果对使用频率较高的管控类化学品和危险化学品采取“一刀切”式的管理方式,会对科研实验的正常开展造成影响,也不利于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制度的落实。因此采取分级定量的方式,我校将危险性较低的气瓶、管控类化学品、危险化学品根据存量分为不同的等级(表1)。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标准更加科学化、人性化,既方便了师生开展实验,又保证了实验室的安全。

表1 化学实验室分类标准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管理体系建设探索(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管理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2.1.2 健全管理体制,明确分级标准

依据风险的可控程度、可能性、影响范围和可能造成损害的程度等因素,同时结合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和安全管理需求,对实验室安全风险进行分级,如表2所示。我校依据化学安全、设备安全、生物安全、辐射安全和实验种类等评价指标将实验室安全风险划分为 I级(高风险)、Ⅱ级(较高风险)、Ⅲ级(中风险)、 IV级(一般风险)共四个等级。IV级安全风险实验室指不涉及I、ⅡI、Ⅲ级评价指标的实验室,如电子电工实验室、公共机房等。

表2 常州大学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标准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管理体系建设探索(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管理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2.2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体系信息化建设

合理使用信息化平台可以充分调动信息资源,减少实验教辅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又能提升实验室管理效率,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如图1所示,各实验室在综合管理系统中填报或更新实验室危险源数据,系统根据分级标准自动对实验室进行分级并生成安全信息牌,分级后各管理单位按照分级结果对实验室进行差异化管理。当实验室风险源发生变化时,实验室在系统中更新相关信息后可立即生成新的安全信息牌,实现动态分级管理。管理单位可以实时监测本单位实验场所的危险源类别、实验室类别和风险等级,加强对风险等级较高实验室的监管。

图1 常州大学实验室分级工作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管理体系建设探索(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管理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2.2.1 线上操作,减少干扰

传统的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一般采用综合评价法。常见的风险评估方法包括工作危害分析(JHA)、安全检查表分析(SCL)、预危险性分析PHA)和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这些方法均需相关人员的参与,因此在评估中难免会掺杂人为因素。我校吸取各类评估方法的优点,利用综合管理平台自动对实验室分级,实验室只需在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中录入相关信息,即可实现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分级过程没有人为因素干扰。

2.2.2 闭环管理,动态调整

我校将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列入学校实验室检查项目,避免出现实验室瞒报实验室安全等级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实验室危险源及实验室分类发生变化时未及时变更信息,造成实验室安全风险调整不及时的问题。将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列入学校实验室检查项目后,在每次检查实验室时均需核对所属风险等级,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实验室给出整改意见,实验室完成整改后提交整改报告,实现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闭环管理。实验室危险源及实验室分类发生变化或被要求整改所属分级时,实验室相关人员在实验室安全综合管理系统变更信息后,系统会自动变更相关风险等级及安全信息牌。实验室自行打印新信息牌张贴于实验室门口,管理单位也会根据新信息进行差异化管理。安全风险分级闭环管理提高了师生更新实验室安全风险等级的主动性,加之实验室安全检查较为频繁,缩短了实验室安全风险等级调整时间,实现即时动态调整。

2.2.3 信息整合,提效增速

传统的综合评价法需要历经成立评估小组、收集资料、制定评估方案、评估等多个环节,费时费力效率低下。我校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管理体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数据“多跑腿”、师生“少跑腿”,所有安全风险分级流程均为线上操作。简化了评估流程,同步生成安全警示、防护措施、灭火要点提示,提高了管理效率,为实验室管理工作减负。

3 差异化管理

对不同安全风险等级的实验室实施差异化管理,减少实验室安全风险是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管理的意义所在。对于重点危险源,要求实验室制定相应管理办法和应急管控措施,适当配备安全技防设施,张贴安全警示标识。I级实验室要求配备完善的安全防护设施,并在重大风险区域内配置消防灭火器材和应急救援设施;Ⅱ级实验室则要求配备较完善的安全技防设施;Ⅲ级实验室可以有选择的针对重点危险源进行管理;IV级则不做过多要求。在应急管理方面,对I、Ⅱ级实验室做出明确要求;对Ⅲ、IV级实验室不做具体要求。在安全教育方面,I、Ⅱ、Ⅲ级实验室必须结合本实验室特点和实际情况,定期对相关实验人员、管理人员进行专项安全教育培训。在安全准入方面, I级实验室实验人员需取得安全基本准入合格证和实验室安全专项准人合格证;Ⅱ级实验室实验人员需取得安全基本准入合格证,经实验室安全专项准入培训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Ⅲ、V级实验室实验人员取得安全基本准入合格证,即可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在安全检查方面,着重检查I、Ⅱ级实验室,并增加I、Ⅱ级实验室的检查频次。这样的差异化管理方式既可以保证实验室的安全,又可以合理减轻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任务量,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

4 结语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体系明确了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标准,通过全流程线上操作、动态调整、信息整合等手段,实现了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信息化。该体系标准设定符合学校实际情况,所制定的标准兼顾定性与定量分级的优点,可操作性强,为制度的落实提供了前提条件。信息化有效减少了人为干扰,缩短了动态调整时间,信息整合提高了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的效率。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体系的建立有效解决了分级制度落实难、标准制订难、人为因素干扰、调整缓慢、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是高校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管理的有益探索。

文章来源:《实验技术与管理》2023年第9期,若有侵权,请联络我马上删除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公众号
公众号
在线咨询
返回顶部